新闻学的魅力 | 轻流扇
0%

新闻学的魅力

浅谈语言魅力——以一则新闻为例

preface: 语言,尤其是中文,是很有深意的。同样的一件事情,用一种语言,可以表达出完全不一样的意思。这就是新闻学啊。类似于各种潜规则,语言也有潜在的意思。就让我们以一则新闻为例子。


这里的第二大段:老人家属赶来后……

我们可以分析,向家属解释相关情况,这里应该是怎样的。也不过就是说,我看到老人摔倒了,然后把他扶起来了。但是,这里却说,情绪激动的老人,推搡,掌锢,争执不下。那么我请问,老人家属赶来的时候,老人是什么状态?为何家属一来,老人就不醉了?还激动了起来??

于是,可以猜想,1.老人本身清醒的,等家属来了可以趁此敲诈。2.老人不清醒,误以为是被撞的。但我认为不太可能,首先老人不可能倒在地上很久,应该是跌倒后,小孟就看到了。否则这社会也太颠了。其次老人也不太可能连自己撞没被撞都不知道吧?如果是喝醉,为何家属没来时不发作?家属一到了就清醒了?


我们看这一段:老人家属则执意要求……

难道说老人家属就不知道时小孟好意扶起来的吗?我想家属也大概是心知肚明的,要赔偿也是肯定的,毕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。


这里的“会不会真的” “民警心里也犯了嘀咕”,就很好笑了。一个还在读书的青年,还能怀疑到了?这里很明显的就是 出事有责 的现象。出了事情,必须不能闹大,要有人背锅。倘若没有监控,我想说,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人家是主动去扶老人的,但还是会被罚。

这里还用到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语,未免隐射了 当代,连扶老人也成了一件有风险的事情。唉!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脆弱,可见一斑了。


这里的老人家属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连连道歉..

更是可笑,大人也是经历过社会,有一定见识的人了,也懂人情世故。连连道歉难道是真心的吗?我想,大部分都是走个过场罢了。

最后这里说并不后悔,但我想说,即使小孟真的没有丝毫后悔,而且下次碰见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做,那别人呢?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呢?包括我,我一定也会先思考,或许我也会视而不见,扪心自问。谁想碰到这种敲诈呢?谁有那么多时间被这种事浪费呢?也就当代学子罢了。

——8.28.2024

附:碰见这种事,要先留下证据等,防人之心不可无,虽然我很无奈,但奈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的确如此!

留下万分之一点,采得孤人所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