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主动提问当作常态 | 轻流扇
0%

把主动提问当作常态

从人际交往到社会阶层——为什么要主动提问?

preface: 从具有思想开始,我就认为,“信息”是应该主动分享的,直到别人主动询问才说是不合理的,至少对于熟悉的人而言。然而现实是,除非你主动向别人提问,主动索求,没有人会主动地告诉你任何(除了极个别,如父母),甚至你的兄弟姊妹,你的亲戚,你的所谓的好友,那既然如此,更别提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陌生人了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陷入了一种困扰:本不应该这样的。可现实就是如此,无力感、悲观、抗拒袭来,所以我极少主动的询问,同时从心底对这类人(从来不主动分享,只有你问他,才告诉你冰山一角)排斥。这种应对方式带来的是孤独、疏远,与世独立。直到这个学期,退了个班,下定决心改变,主动向别人询问,由此便产生了本文的题目:为什么要主动提问?

  思索很久,也没找到措辞阐述这类现象。于是,便问了问最近爆火的deepseek。

信息壁垒

  高考结束,一脸懵逼。从大学专业,到志愿填报,都是随便填写。而其他人,却有着各种渠道,深知专业、学校等等。这便是信息壁垒。我们可以发现,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源,而它往往是不流通的,是被少数人所知道的”潜规则”。我们父母常常念叨的人脉,无非就是信息的获取来源(毕竟你也不指望会给你物质什么的,大多情况下就是介绍什么的)。

 信息作为权力资本,掌握者可通过控制信息流动维持优势地位(Akerlof, 1970)。信息持有者(如同事、同学、资深成员)在无外部激励时,倾向于维持“信息守恒”,当信息关联稀缺资源(晋升名额、竞赛机会),信息视为竞争资本,分享会削弱自身优势。新进入者因缺乏“领域常识”(如大学学分规则、职场潜规则),无法准确识别应获取什么信息,陷入“不知自己不知”(Unknown Unknowns)的状态。

我们很容易找到这种信息壁垒的例子。

  • 实验室“黑箱”:
    本科生若未主动联系导师,可能永远不知道实验室招募科研助理的内部渠道。
  • 隐形考核指标:
    公司表面上按KPI晋升,实则领导更看重“向上管理”“跨部门协作”等未被写入员工手册的能力。
  • 茶水间政治:
    关键业务变动信息往往在非正式场合(如吸烟区、聚餐)流通,不参与社交者永远滞后。
  • 算法黑箱中的生存术:
    外卖骑手通过民间微信群分享“平台派单逻辑”破解攻略,而官方从不公开算法规则。
  • 老年人数字鸿沟:
    医院挂号系统看似开放,但实际操作需掌握“放号时间差”“候补抢号技巧”等隐形知识。
  • 信息持有者(如同辈、老员工)通过选择性分享构建权力关系网络。 例如:职场新人需通过请客吃饭、示弱求助等方式换取资深员工的“潜规则”指导,形成非正式的信息交易市场。

产生

  1. 复杂系统的必然副产品

    • 当社会分工精细化、规则复杂化后,信息黑箱化是维持系统运行的润滑剂
      • 若大学公开所有评奖细则,可能引发更频繁的申诉与博弈,增加行政成本;
      • 若企业完全透明晋升标准,将暴露评价体系的主观性,动摇管理权威。
  2. 抵抗与妥协的永恒张力

    • 个体反抗的局限性:即使少数人通过极端努力突破壁垒(如农村学生熬夜研究保研政策),也只是巩固了系统的筛选正当性,未能改变结构。
    • 局部优化的可能性:在子系统层面可通过技术手段缓解(如大学开发信息聚合APP),但全局透明化会引发系统崩溃(如完全公开医疗资源分配规则可能诱发挤兑)。

结果

  • 隐蔽的阶层再生产:信息获取能力高度依赖家庭资本(如父母是否传授社会经验)、经济资本(如能否购买付费咨询服务)。寒门学子可能因不知“加权成绩影响保研”而永久丧失上升机会。

  • 人格扭曲:长期浸淫在信息博弈中,个体易养成过度功利主义人格——视人际关系为信息交易,丧失真诚合作的能力。例如,学生群出现“付费咨询学长”“资料拍卖”等异化现象。

  • 社会资本的马太效应:信息获取能力强者持续积累资源,弱势者因初始壁垒陷入恶性循环,加剧阶层固化。

  • 最终形成**“信息达尔文主义”**生态:善用社交工具、熟悉系统漏洞的个体胜出,而遵守规则、被动等待者被边缘化。

出路

  1. 微观层面:成为“清醒的玩家”

    承认信息壁垒的客观存在,但不将其道德化(不陷入“社会黑暗”的愤世嫉俗)。 构建“非对称信息池”:深耕某个冷门领域(如某小众竞赛),通过信息垄断换取其他资源。

  2. 中观层面:推动“信息慈善”文化

    鼓励既得利益者分享非竞争性信息(如已保研学生公开科研申请模板)。 建立民间信息互助组织(如学生自建“踩坑数据库”),用集体智慧对抗系统黑箱。

正文

  上面对deepseek的回答作了整合和删减。个人认为其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。下面让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。

 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差,很多情况下,想要打破这种信息差,要么上网期盼能找到已存在的陌生人的分享,要么主动提问。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,没有人会主动分享他所知道的呢?

缺乏激励是一个原因。主动分享很难给分享人带来正反馈。接收者往往只是表示知道了,或者客套的说谢谢,这种反应难以让分享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。就比如我主动向学弟提供C课设的资料,但是并未感到助人为乐的高兴,仅仅只是陌生人的关系罢了。或许社会如此,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,久而久之,我们发现:自己越来越懒的主动回答别人的求助了,因为你并不能从中获得自豪感、满足感,你感觉你主动善意的帮助,并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回应与交流。很多人都乐于在网上发布教程、分享经验,却不愿分享给旁边的人,我认为就有这方面的原因:网上的回馈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更多。

有一个提问的技巧,如果你希望得到回答,千万不要在大群里问:请问有人….?,当你没有指定一个人回答的时候,你会发现,大群往往是寂寥的。事不关己,那么为什么要主动回答呢?回答之后又摊上麻烦。我们可以发现,在主动分享信息缺乏激励的情况下,我们都似乎变的懒且冷漠了。倘若我们延申到人际交往中的利益冲突,便会发现,在信息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的情况下,越发是不会有人主动宣扬的,甚至当你主动问起也含糊其辞。那对于更高阶层的老油条来说,信息便是实打实的黑箱子了。

现实生活中,信息劣势的那一方,往往是不善人际交往、阶层底部的人们。而我的尝试也让我尝到了甜头。虽然这种信息垄断本质还是无法改变,但我能说的只有一句:敢于主动提问。

主动提问是为了获取我们想要的,想知道的。在目前的环境中,主动提问往往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。比如你知道有人有某个文档,然后你主动问:你能不能分享一下?那么其大概率是不会拒绝的(难道他直接说:不行,不给你?)。我们可以发现,在这种主动询问的加持下,分享者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的,而往往因为一些人际原因等,会答应你冒昧的获取信息的请求,即使其本身是不愿意的。虽然这种类似窃取信息的方式似乎并不道德,但我们必须得考虑到信息来源本来就是不合理的。难道别人是生来就知道这么多的吗?不是,是阶层、环境造就了信息差,所以我们主动提问获取信息的这一行为,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无关对错之分。

总而言之,无论是从何种角度看来,作为一个高尚的好人,勇于主动的提问,对于打破沉闷现状是有极大好处的。

留下万分之一点,采得孤人所笑言